什么是戰(zhàn)略?
所謂戰(zhàn)略就是預判終局,當下布局。
所謂“預判終局”、“當下布局”,就是什么是“未來”?在“未來”中你期望成為“什么”?為了實現(xiàn)你期待的“未來”中的“你”,你“現(xiàn)在”需要“做什么”?
如果將上面的話濃縮成關鍵詞,就是“未來”、“未來的你”、“現(xiàn)在做什么”。
“未來”,是戰(zhàn)略的時間要素,核心是“預見”;
“未來的你”,是戰(zhàn)略的空間要素,核心是“定位”;
“現(xiàn)在做什么”,是戰(zhàn)略的時空要素的交織,核心是“選擇”。
如此分析,決定戰(zhàn)略成敗的關鍵是“認知”。
圍繞“認知”,以及圍繞“認知”展開的“選擇”和“行動”,在中國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,有“兩種”錯誤伴隨中國革命的始終,也是毛澤東終其一生與之斗爭的“兩種主義”:
一是教條主義;
二是經驗主義。
相較于“經驗主義”,來自于遠方的“共產國際”的“教條主義”,對于中國革命所造成的巨大危害,人所共知。
為此,當時光已經流逝到1963年5月的時候,毛澤東還在為了矯正人們的“認知”問題,而寫下了《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?》千古雄文。
與毛澤東一貫的文章風格不同,《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?》,是一篇純正的哲學文章。
正如毛澤東的“好學生”——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言:
沒有正確的假設,就沒有正確的方向;
沒有正確的方向,就沒有正確的思想;
沒有正確的思想,就沒有正確的理論;
沒有正確的理論,就不會有正確的戰(zhàn)略。
所以,毛澤東在《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?》一文中,批頭就問:
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?
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?不是。
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?不是。
人的正確思想,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。
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,有成功的,有失敗的。
無數(shù)客觀外界的現(xiàn)象通過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,開始是感性認識。
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,就會產生一個飛躍,變成了理性認識,這就是思想。這是一個認識過程。
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,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,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。
然后又有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,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,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,這就是把第一個階段的認識放到社會實踐中去 ,看這些理論、政策、計劃、辦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成功。
毛澤東還說:
一個正確的認識,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,由精神到物質,即由實踐到認識,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,才能夠完成。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,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。
其實早在1937年的7月和8月,毛澤東就完成了他的著名的哲學著作《實踐論》和《矛盾論》,就馬克思主義的“認識論”和“方法論”,早已經進行了系統(tǒng)的論述。那么毛澤東為什么還會就“認識論”問題,再次通過這么一篇“驚世核俗”的短文,再發(fā)“宏問”?
原因在于:第一,對于“未來”的“預見”,是一種“假設”。這種“假設”的正確與否?與人們的“認識論”水平密切相關。
第二,正確的“假設”,來自于調查研究和總結經驗。早在1930年5月,毛澤東在其《發(fā)對本本主義》一文中,針對調查研究問題,就振聾發(fā)聵地說道:沒有調查,就沒有發(fā)言權;
不做正確的調查,同樣沒有發(fā)言權。
調查就是解決問題。
調查就像“十月懷胎”,解決問題就像“一朝分娩”。
第三,離開了實際調查,結果就是“唯心”的估量;“唯心”估量的結果,不是機會主義,就是盲動主義。
空洞的唯心的估量,之所以產生“機會主義”和盲動主義 ,原因不在于他行動之前不留心計劃,而是他于計劃之前不留心了解社會實際情況。
防止一切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錯誤出現(xiàn),必須努力作實際調查。
第四,調查是為了得到正確的估量,在正確估量的基礎上確定正確的策略。
社會經濟調查需要科學的方法。但是很多人的調查結果就像掛了一篇狗肉賬,像鄉(xiāng)下人上街聽了許多新奇故事,又像站在高山頂上觀察人民城郭。
毛澤東強調,社會經濟調查要調查各階級現(xiàn)在的,以及歷史的盛衰榮辱情況。要深入內部做深度的結構化分析,要解剖社會各階級的關系,從而得出正確的假設、判斷和估量,從而制定出正確的斗爭策略。
第五,建立在錯誤斗爭策略之上的革命,非走上暫時的失敗不可。須知資產階級政黨也是天天在那里討論斗爭策略的。
總之,戰(zhàn)略是“預見”,戰(zhàn)略是“定位”,戰(zhàn)略是“選擇”,但是戰(zhàn)略首先是“認知”,所有正確的“認知”,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不是頭腦里固有的,而是來自于對于現(xiàn)實和歷史的深度的調查、研究和學習。
跟毛澤東學戰(zhàn)略?沒有調查就沒有發(fā)言權
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(0)
來源:匠客工程機械
什么是戰(zhàn)略?
所謂戰(zhàn)略就是預判終局,當下布局。
所謂“預判終局”、“當下布局”,就是什么是“未來”?在“未來”中你期望成為“什么”?為了實現(xiàn)你期待的“未來”中的“你”,你“現(xiàn)在”需要“做什么”?
如果將上面的話濃縮成關鍵詞,就是“未來”、“未來的你”、“現(xiàn)在做什么”。
“未來”,是戰(zhàn)略的時間要素,核心是“預見”;
“未來的你”,是戰(zhàn)略的空間要素,核心是“定位”;
“現(xiàn)在做什么”,是戰(zhàn)略的時空要素的交織,核心是“選擇”。
如此分析,決定戰(zhàn)略成敗的關鍵是“認知”。
圍繞“認知”,以及圍繞“認知”展開的“選擇”和“行動”,在中國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,有“兩種”錯誤伴隨中國革命的始終,也是毛澤東終其一生與之斗爭的“兩種主義”:
一是教條主義;
二是經驗主義。
相較于“經驗主義”,來自于遠方的“共產國際”的“教條主義”,對于中國革命所造成的巨大危害,人所共知。
為此,當時光已經流逝到1963年5月的時候,毛澤東還在為了矯正人們的“認知”問題,而寫下了《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?》千古雄文。
與毛澤東一貫的文章風格不同,《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?》,是一篇純正的哲學文章。
正如毛澤東的“好學生”——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言:
沒有正確的假設,就沒有正確的方向;
沒有正確的方向,就沒有正確的思想;
沒有正確的思想,就沒有正確的理論;
沒有正確的理論,就不會有正確的戰(zhàn)略。
所以,毛澤東在《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?》一文中,批頭就問:
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?
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?不是。
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?不是。
人的正確思想,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。
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,有成功的,有失敗的。
無數(shù)客觀外界的現(xiàn)象通過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,開始是感性認識。
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,就會產生一個飛躍,變成了理性認識,這就是思想。這是一個認識過程。
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,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,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。
然后又有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,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,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,這就是把第一個階段的認識放到社會實踐中去 ,看這些理論、政策、計劃、辦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成功。
毛澤東還說:
一個正確的認識,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,由精神到物質,即由實踐到認識,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,才能夠完成。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,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。
其實早在1937年的7月和8月,毛澤東就完成了他的著名的哲學著作《實踐論》和《矛盾論》,就馬克思主義的“認識論”和“方法論”,早已經進行了系統(tǒng)的論述。那么毛澤東為什么還會就“認識論”問題,再次通過這么一篇“驚世核俗”的短文,再發(fā)“宏問”?
原因在于:第一,對于“未來”的“預見”,是一種“假設”。這種“假設”的正確與否?與人們的“認識論”水平密切相關。
第二,正確的“假設”,來自于調查研究和總結經驗。早在1930年5月,毛澤東在其《發(fā)對本本主義》一文中,針對調查研究問題,就振聾發(fā)聵地說道:沒有調查,就沒有發(fā)言權;
不做正確的調查,同樣沒有發(fā)言權。
調查就是解決問題。
調查就像“十月懷胎”,解決問題就像“一朝分娩”。
第三,離開了實際調查,結果就是“唯心”的估量;“唯心”估量的結果,不是機會主義,就是盲動主義。
空洞的唯心的估量,之所以產生“機會主義”和盲動主義 ,原因不在于他行動之前不留心計劃,而是他于計劃之前不留心了解社會實際情況。
防止一切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錯誤出現(xiàn),必須努力作實際調查。
第四,調查是為了得到正確的估量,在正確估量的基礎上確定正確的策略。
社會經濟調查需要科學的方法。但是很多人的調查結果就像掛了一篇狗肉賬,像鄉(xiāng)下人上街聽了許多新奇故事,又像站在高山頂上觀察人民城郭。
毛澤東強調,社會經濟調查要調查各階級現(xiàn)在的,以及歷史的盛衰榮辱情況。要深入內部做深度的結構化分析,要解剖社會各階級的關系,從而得出正確的假設、判斷和估量,從而制定出正確的斗爭策略。
第五,建立在錯誤斗爭策略之上的革命,非走上暫時的失敗不可。須知資產階級政黨也是天天在那里討論斗爭策略的。
總之,戰(zhàn)略是“預見”,戰(zhàn)略是“定位”,戰(zhàn)略是“選擇”,但是戰(zhàn)略首先是“認知”,所有正確的“認知”,不是天上掉下來的,不是頭腦里固有的,而是來自于對于現(xiàn)實和歷史的深度的調查、研究和學習。
敬請關注 《工程機械與維修》&《今日工程機械》 官方微信
更多精彩內容,請關注《工程機械與維修》與《今日工程機械》官方微信